印度棉將加快退出中國市場的步伐
版權:農產品期貨網 轉載不注明出處,追究法律責任!2016-9-2 7:30:07
據海關統計,2013-2015年中國分別進口印度棉119.35萬噸、82.28萬噸、24.25萬噸,占我國棉花(13865, 265.00, 1.95%)進口總量的28.76%、33.72%、16.47%,而2016年1-7月我國累計進口印度棉5.57萬噸,僅占前7個月中國外棉進口總量的10.61%,印度棉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迅速下滑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2012/13-2015/16年度印度棉花的產量分別為620.5萬噸、674.9萬噸、642.3萬噸、574.8萬噸,整體呈現下滑的趨勢,但2014/15、2015/16年度的出口量分別為91.4萬噸、126.3萬噸,出口量不降反升。這表明,印度棉正逐漸淡出中國用棉企業、貿易商的采購視野,加速了退出中國市場的步伐。
從調查來看,目前除少數大型外商仍有1/2/3月船期的印度棉報價外,貿易商幾乎沒有預售報價,操作印度棉的熱情已經降至近幾年低點,高品級高品質的機采美棉、澳棉及烏茲別克斯坦棉是各方關注、詢價和簽約的重點,非洲、墨西哥、巴基斯坦等產地的低等級棉花也淪為“雞肋”,一些紡織廠和貿易商認為印度棉加速退出中國市場不可逆轉,2016/17年度保住10%的市場份額難度較大,原因如下:
一、印度棉報價過高,全球市場競爭力大幅下降。8月下旬,一些棉商和印度軋花廠11/12月船期S-6 SM、S-6 M報價分別為76.5美分/磅、76美分/磅(CNF報價),而9/10月船期的EMOT SM的報價分別為78.5美分/磅、76.25美分/磅,而目前印度國內S-6、J34的軋花廠出廠價仍高達86.90美分/磅、88.15美分/磅,大幅高于美棉、澳棉等產地棉花在遠東主港的報價。由于最低籽棉收購保護價和國內消費持續遞增,印度棉“質優價廉”的形象一去不復返。
二、越南、巴基斯坦、孟加拉國等對印度棉的需求旺盛。據USDA月報,2012/13-2015/16年度印度棉花的消費量分別為473.6萬噸、506.2萬噸、533.4萬噸、528萬噸,棉花消費呈現階梯增長;而2015/16年度巴基斯坦國內棉花產量、品質因天氣原因均大幅下滑,導致紡企對印度棉花進口“井噴”,而2016/17年度巴基斯坦棉花供應形勢仍非常不樂觀,再加上越南、印尼、馬來西亞及孟加拉國等國對印度棉的關注、采購升溫,印度棉出口“東方不亮西方亮”,軋花廠和出口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大幅下滑。
三、中國儲備棉輪出政策、配額政策將印度棉擋在國門之外。由于國儲棉的輪出銷售對印度、非洲和巴基斯坦等國的低等級棉帶來不小沖擊,考慮到2015/16年度儲備棉輪出結束后至少仍有800多萬噸國儲棉有待輪出,因此2016/17年度棉花既不存在供需缺口,炒作空間也比較有限。加上僅有的89.4萬噸1%關稅內進口配額,大中型紡織廠、經營商只能用進口高等級外棉填補缺口,印度棉被人為忽略。
四、中國紡企40S及以上高支紗的占比上升,低品質棉花需求下降。經過近幾年產業升級、設備改造,C32S及以下支數棉紗在產品上的占比不斷下降(一些階段時間內或有變化),特別是精梳、緊密紡、賽絡紡技術的廣泛應用,對M、SLM及以下等級的棉花采購明顯下滑,高品質機采棉成為市場需求的主體。